知识产权保护第一平台 咨询热线:13808808035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调查方法之陷阱取证

时间:2015-12-20 17:18来源:

  在这里,要特别注意《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8条明确规定:以欺骗、引诱等不法方式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那么计算机软件侵权案件中,这一条能否适用呢?这一条与以上解释的第八条是否存在矛盾与冲突呢?

  根据学理的解释。第八条的取证称为:机会提供型“陷阱取证”——如果侵权人一直从事侵权行为,被侵权人采取隐瞒真实身份,购买侵权产品作为诉讼证据,被侵权人的这一行为,仅是侵权人诸多销售行为中的一例,被侵权人仅是给侵权人提供了一次侵权的机会,则这一取证方式是合法有效的。

  如果著作权人仅通过像一般购买者那样要求购买盗版软件,并且十分容易地就能够取得盗版软件,侵权行为人也只是像销售给一般购买者一样,销售盗版软件给著作权人,尽管侵权人采取了主动告知有正版软件、甚至要求购买者购买正版软件的做法,但侵权人在著作权人要求购买盗版软件之后,依然出售盗版软件,而且有其他证据证明这种出售行为是长期反复发生的,则应当认定侵权人的侵权行为成立。这种情况下的“陷阱取证”,依然应当认定为“机会提供型”的陷阱取证,因为这种要求购买盗版软件并予以购买,实际上仅是侵权人长期出售盗版软件的行为之中极为普通的一种。


知呼【侵犯商业秘密罪辩护律师】侵犯商业秘密罪经侦报案_侵犯商业秘密罪无罪辩护_商业秘密保护_侵犯商业秘密罪案例_软件著作权_侵犯著作权罪

知呼【侵犯商业秘密罪辩护律师】专注于侵犯商业秘密罪、侵犯著作权罪辩护,全国的案件胜诉率遥遥领先。实现商业秘密、软件著作权一站式保护网,为大中型企业提供侵犯商业秘密罪辩护、侵犯商业秘密罪经侦立案、软件著作权维权、侵犯著作权罪经侦立案、商业秘密鉴定、侵犯商业秘密罪审计等知识产权法律服务。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