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律上的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通过不正当竞争手段获取商业秘密的行为。其中“不正当手段”包括以盗窃、利诱、胁迫、贿赂、虚假陈述、或通过电子或其他手段的间谍活动获取商业秘密的行为。
2、违法使用、披露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商业秘密的行为。这主要包括两种情形:(1)行为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了商业秘密并进行了违法使用或披露;(2)行为人通过正当手段获取了商业秘密,但违反了商业秘密保护合同的约定义务,违法使用或披露该商业秘密信息,这就构成了违约责任。在侵犯商业秘密案件中,时常会发生侵权责任法和违约责任的竞合,如本案中被告王某良对原告商业秘密的侵犯,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受害人可以选定其一提起诉讼。
本案中,被告王某良在与原告未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下,违反保密义务约定,将所掌握原告的技术秘密和客户资料披露给了二被告公司,属于“违反约定或违反权利人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的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3、第三人的侵权行为,即第三人在明知或应知前款所列的违法行为,仍然进行的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的行为。可见,第三人构成侵犯商业秘密应当以“明知或应知”商业秘密被侵犯为前提,否则,不构成侵权。
对企业保护商业秘密的建议
1、加强对企业涉密人员的管理,防止员工跳槽后带走公司的商业秘密造成公司的损失。事前防范永远比事后救济有效得多,尤其是对于掌握企业的商业秘密的企业核心人员的管理,更是不容懈怠。对此,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企业核心人员的管理:
(1)优化公司商业秘密的管理,根据重要程度将商业秘密划分不同的等级,安排不同的负责人对各类商业秘密进行分工管理,各司其职。未经有权机构允许,相关涉密人员不得私自打探或阅览秘密的其他部分。
(2)与涉密人员约定一定的保密期。约定在劳动终止前或者员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后的一定时间内(一般不超过六个月)不得离开企业,应当接受企业对其工作岗位的调整。
(3)在劳动合同中约定涉密员工离职需交清涉密材料,在离职前必须将涉密材料全部交予接手人,防止涉密人员将企业商业秘密带出公司。
(4)与涉密人员签订保密协议。可根据不同的对象以及商业秘密的重要性,给予员工适当的保密费,以鼓励涉密人员按约定履行保密义务。
(5)与员工签订竞业禁止协议。约定涉密员工在离职后一定时间内不得到与本单位具有竞争关系的同类企业任职,也不得自行从事与原单位有竞争关系的生产经营活动。
认定构成企业的商业秘密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竞争优势;二、具有实用性,能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实际操作,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三、权利人采取了合理的保密措施,防止信息的外泄。
企业内部泄密有哪些途径
企业内部的泄密途径包括:由企业在职或离职人员泄密,由企业的兼职员工或离、退休员工泄密,企业员工的保密意识淡薄,在技术著作、论文或公开的演讲时泄密,以及企业做自身经验介绍,接待来访、参观人员时泄密等。
经过调查归纳,我们发现企业内部的泄密途径大致有以下几种:(1)、由企业在职或离职人员泄密。企业的员工或是在工作中接触到了企业的商业秘密,或是有意的利用工作中的便利条件窃取获得了企业的商业秘密。其在职期间或离职后,很可能会利用所掌握的企业的商业秘密信息自行创业,或入技术股至其他企业进行投资,更有甚者是直接卖给其他的与企业有竞争关系的企业。(2)、由企业的兼职员工或离、退休员工泄密。许多专业技术人员会利用在企业所掌握的商业秘密,为其他的单位提供有偿服务,进行兼职工作;而有些有一技之长的员工,在离职、退休后很快又会进入其他的与原企业有竞争关系的企业,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原企业的商业秘密为新用人单位服务。(3)、企业员工的保密意识淡薄,在技术著作、论文或公开的演讲时泄密。许多技术人员会采用通过著书立说、发表论文的方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经验等公之于众,以求获得业界的承认和认可。但在这过程中,经常会无意间将企业的有关商业秘密信息予以公开,而公开的信息再也不能成为企业的商业秘密予以保护。员工在做公开的演讲、产品介绍时也容易发生上述情况。(4)、企业做自身经验介绍,接待来访、参观人员时泄密。在广告、商贸展览时,企业经常会为强调宣传自己的产品、技术的先进性,无意之中就将新开发技术的秘密性信息向公众披露;在接待来访人员的参观、考察过程中则更是如此,由于访客可以深入到企业内部进行参观,若是企业的经营者对自己企业商业秘密的范围、价值等认识不清,很容易就在介绍经验、接受采访时将秘密信息透露给他人。另外,企业在外出差的员工对所带的资料保管不善,企业的员工不注重对废弃的含商业秘密信息的文档、存储设备的销毁,或对与企业有业务交往、经济合作的律师、客户、会计等缺乏防范意识等,都可能导致企业的商业秘密从内部泄露出去。针对上述情形,企业应通过加强泄密防范意识、制定完善的商业秘密管理制度、加强对员工的管理和保密意识教育等手段,防止企业的商业秘密从内部泄露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