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保护第一平台 咨询热线:13808808035

“实质相似加接触原则”在不正当竞争民事归责中的运用

时间:2015-12-31 17:03来源:未知

  在实践中,不正当竞争民事责任需要我们注意的,还是商业秘密侵权案件中的“实质相似加接触原则”。在审判实践中,它是根据法官正常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内心确认所作出的判断。因为如果被控侵权人原来掌握或者接触过原告的商业秘密,后来它事实上又在使用与原告完全相同的商业秘密,那么就有充分的理由对其商业信息的来源产生合理的怀疑,也完全有必要要求被被控侵权人对他的商业信息与权利人的商业秘密之间没有联系作出澄清。
 

  适用“实质性相似加接触”规则的关键在于对“接触”二字的理解,这也是该证据规则深刻内涵之核心所在。要正确理解“接触”必须准确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接触主体。参照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第1款所列情形,它主要包括三种人:①现在或者曾经是权利人的雇员;②基于合同掌握权利人商业秘密的人,如特许经营合同、技术转让合同的被许可人等;③以盗窃、利诱、胁迫等不正当手段获取商业秘密的人。这三种人有一个共性,即他们都是侵犯商业秘密法律关系中能够直接从权利人处获得商业秘密的人,我们可以称为“第二人”。除此以外,从“第二人”那里转接触或者说是再接触商业秘密的“第三人”在特定条件下也具有成为接触主体的可能。
 

  第二,接触行为。上述“第二人”中的前两种人基于其特殊的身份,其接触行为不证自明,法律己免去权利人对此的证明责任;后一种人则需要由原告去证明这种非正常接触行为的存在。而“第三人”必须由权利人证明具体的接触方式、时空和程度,缺一不可。
 

  第三,接触时的心理状态,也就是接触者是否明知或应知该商业秘密的归属?由于“第二人”都是与权利人直接发生往来关系的,所以他们对所接触的商业秘密是从权利人处获得应当是明知的,因而对该商业秘密归属某权利人所有也应该是非常清楚的。“第三人”的主观状态绝不可妄自猜测,因为毕竟他与权利人之间的接触是一种间接接触,所以必须严格按照《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第2款所规定的要件由权利人证明之。

知呼【侵犯商业秘密罪辩护律师】侵犯商业秘密罪经侦报案_侵犯商业秘密罪无罪辩护_商业秘密保护_侵犯商业秘密罪案例_软件著作权_侵犯著作权罪

知呼【侵犯商业秘密罪辩护律师】专注于侵犯商业秘密罪、侵犯著作权罪辩护,全国的案件胜诉率遥遥领先。实现商业秘密、软件著作权一站式保护网,为大中型企业提供侵犯商业秘密罪辩护、侵犯商业秘密罪经侦立案、软件著作权维权、侵犯著作权罪经侦立案、商业秘密鉴定、侵犯商业秘密罪审计等知识产权法律服务。

延伸阅读